你有没有在下载游戏时,看到过“PG”这个缩写?它出现在游戏商店的简介里,有时还和年龄限制一起出现,适合12岁以上玩家”,很多人第一次见到这个词时,第一反应是:“这是什么新梗?”或者“是不是某种病毒程序?”PG并不是什么神秘代码,它是“Parental Guidance”的缩写——中文意思是“家长指导”,是电子游戏分级制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标签。
要理解PG的含义,我们得先了解全球主流的游戏分级体系,最广为人知的是美国的ESRB(娱乐软件分级委员会),欧洲有PEGI(泛欧游戏信息组织),日本有CERO(计算机娱乐分级机构),而中国也有自己的游戏适龄提示系统,这些机构都会根据游戏内容对作品进行分类,帮助家长判断哪些游戏适合孩子玩,哪些需要谨慎选择。
以ESRB为例,PG代表的是“建议由家长指导观看或游玩”,这意味着游戏可能包含轻微暴力、语言不当、性暗示或其他不适合儿童的内容,但整体强度不高,不至于达到“M( Mature,成人级)”的程度。《我的世界》早期版本曾被标记为PG,因为它虽然有战斗元素,但视觉表现温和,没有血腥画面,适合青少年探索与创造;而《使命召唤》系列则可能是M级,因为其内容涉及强烈暴力和战争场景。
那为什么不是直接标注“不适合儿童”呢?这是因为PG的存在体现了分级制度的人文关怀——它不简单地一刀切,而是鼓励家长参与孩子的数字娱乐生活,换句话说,PG不是禁止,而是提醒:“这游戏可以玩,但你最好陪孩子一起看。”这种设计背后的理念是培养数字素养,而非单纯屏蔽。
有趣的是,不同国家对PG的理解略有差异,在欧洲,PEGI的“12+”等级常等同于PG,意味着游戏适合12岁及以上人群,但父母仍应关注内容是否合适,2023年推出的“游戏适龄提示”系统虽然没有直接使用“PG”字样,但其标识逻辑类似,如“12+”、“16+”、“18+”等级,同样起到引导家长筛选的作用。
对于玩家来说,遇到PG标签不必恐慌,也不必盲目排斥,关键是要理性看待游戏内容,如果你是家长,不妨花几分钟浏览游戏简介,甚至和孩子一起试玩,了解他们接触的虚拟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,如果你是青少年,看到PG标签也不用觉得被贴了“小孩标签”——它恰恰说明你正在走向成熟,开始接触更复杂的世界观和价值观。
PG不是门槛,而是一道温暖的门铃,它提醒我们:玩游戏不只是娱乐,更是成长的一部分,在数字时代,懂得分辨内容、学会自我管理,比什么都重要,下次再看到“PG”,别急着跳过,试着停下来想一想:这个游戏,值得我花时间去体验吗?答案,或许就在你心中。

PG电子官方网站

